天湛樂創館季音樂會(一)
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會系列一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晚 19: 00
演出者:謝士雲/小提琴 洪佳穗/鋼琴
進場觀眾每人350元(含咖啡),請先預約報名
請註明姓名、電話、報名人數,Email至 artshimmelblau@gmail.com
或至facebook活動頁面 按參加
節目簡介
貝多芬為鋼琴和小提琴譜寫了十首奏鳴曲,寫作的時間涵蓋了他創作生涯的三個時期。小提琴家謝士雲與鋼琴家洪佳穗皆是新生代的優秀演奏家,各自在獨奏和室內樂的演奏領域耕耘多年,也有多次合作的經驗。此次將用三場音樂會來呈現貝多芬的這十首奏鳴曲,希望藉著演繹這一套貝多芬完整的作品,引領聽眾欣賞音樂大師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與理念。
這一場音樂會為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系列一,曲目包括第三號、第五號和第九號。第三號奏鳴曲代表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精神,受到海頓和莫札特等前輩的影響,雖然小提琴有許多和鋼琴相對應的部分,但是樂曲還是以鋼琴為主體。第五號奏鳴曲又被稱為春之奏鳴曲,在這一首作品中,那如春光般的第一主題由小提琴領先奏出。此時期的貝多芬已經漸漸摸索出自己的風格與道路,並且確立了小提琴與鋼琴的平等地位。最後一首第九號奏鳴曲以它的題獻者克羅采為名,樂曲中所展現出的戲劇張力與如同雙協奏曲般的風格在當時乃是創舉,這一首樂曲也因為托爾斯泰的一部名為克羅采奏鳴曲的小說而聲名大噪。
演出者簡介
謝士雲,台灣嘉義人,是近年來活躍於演奏舞台的小提琴家。自幼由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先後就讀於福星國小、仁愛國中、師大附中音樂班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師事陳藍谷、張明德、陳宗成、蘇正途和陳沁紅老師。於1998年赴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小提琴演奏碩士,師事Ivan Galamian的弟子、柴可夫斯基大賽得獎者Daniel Heifetz,Daniel Heiftez讚賞她擁有 “ 對音樂與眾不同的感受力以及獨特的演奏魅力 ”。 2000年獲獎學金進入馬里蘭大學小提琴演奏博士班,並擔任助教, 師事名小提琴教育家Gerald Fischbach,並跟隨Guarneri String Quartet學習室內樂,曾經在PeterSalaff, Shirley Givens, Wolfram Konig, William Preucil, Igor Ozim, Charles Castleman 等名家的大師班上接受指導。
2000年與 Daniel Heifetz 在 St. John’s College 合作演出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並與馬里蘭大學音樂系教授使用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於華府史密斯松博物館同台演出室內樂,表現優異,深獲好評。除了在美國舉辦多場獨奏會和室內樂音樂會之外,也曾應邀至德國和挪威參與音樂節的演出(2001)。2005年底取得馬里蘭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論文音樂會的研究題目為 “ 新古典主義小提琴奏鳴曲 1922-1977 ” ,其指導教授Gerald Fischbach稱許她的演奏具備 “敏銳深刻的詮釋與令人激賞的藝術性 ” 。
對於小提琴教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無比的熱忱,在馬里蘭大學擔任助教期間,於教學上的表現傑出,在學期間即受聘於喬治城大學音樂系。此外,也曾任教於馬里蘭州蓋城頗富盛名的The Academy of Music。除了跟隨 Gerald Fischbach學習各式教學法,也與 Ronda Cole 研習鈴木小提琴教學法,並取得教學執照,曾經獲邀擔任North Potomac School of Music Spring Performance Festival 和Columbia Orchestra Young Artist Competition 的評審。
曾經於喬治城大學的Friday Music Series, Sandy Spring Museum的The Lyceum Series,Black Rock Center for the Arts,台北國家演奏廳、國立嘉義大學文薈廳和雲林縣文化局音樂廳舉行獨奏會。於2008年返國服務後,旋即投入於教學、演出和推廣音樂等活動,曾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及仁愛國中、三和國中和基隆成功國中音樂班。謝士雲演出的形式多元而頻繁,曾獲邀參與胡乃元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台北愛樂室內樂團大陸巡演和I-Tango樂團的演出。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時常舉辦演講式音樂會,是師大附中698音樂會系列的成員(成立於2008年)。目前為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除了致力於教學、培養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之外,更活躍於演奏的舞台,為古典音樂的傳承與推廣盡一己之心力。
洪佳穗,彰化人,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四歲習琴,自幼在國內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畢業於古亭國小音樂班,南門國中音樂班,師大附中音樂班,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先後師事洪雅惠,王穎,陳芬芬,及陳美鸞教授。1997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系所提供全額獎學金,赴美攻讀碩士學位,受教於該校鋼琴系主任Dr. William Black。在學期間曾於1995、1996和1998獲得美國亞斯本音樂營及胡桃山音樂營之獎學金,並曾受教於Charles Abramovic,Gabriel Chodos,John Perry,Rita Sloan,Frank Weinstock,殷承宗,陳宏寬等教授。
1999夏天參加台灣Yamaha鋼琴傑出新秀選拔,榮獲第二名及獎金鼓勵。同年再度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辛辛那提大學音樂系博士班,並考取該校器樂伴奏助教獎學金,擔任伴奏助教。2001-2002擔任Tuba Fest,Bach Annalia Festival等音樂節之專任伴奏,並接受Dorothy Delay、Kurt Sassmannshaus、Piotr Milewski、Won-Bin Yim、Masao Kawasaki、Lee Fiser、Yehuda Hanani、Albert Laszlo、Kenneth Griffiths、Bradley Garner、Mark Ostoich、William Winstead以及James Tocco等教授的室內樂大班課或個別課之指導,室內樂及伴奏演出十分的頻繁。1999-2002年間於辛辛那提舉辦多場個人獨奏會,其中包括一場演講音樂會,研究分析及比較Alban Berg與Bela Bartok之鋼琴奏鳴曲。並獲獎學金參與作曲家 Joel Hoffman 舉辦的現代音樂營,擔任演出許多當代作曲家之新作品。同年完成所有學業課程並通過資格檢定考試及口試,成為該校博士候選人。
2002年夏天返國後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真理大學音樂系,三重高中音樂班,淡江高中音樂班,三和國中音樂班,崇光女中音樂班,教授鋼琴個別課及室內樂,並於耕薪護專教授二專一年級音樂欣賞課程;同時完成論文﹙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Four Piano Sonatas of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criabin Sonata No. 5, Berg Sonata Op. 1, Griffes Sonata, and Bartok Sonata﹚,並於2003年正式取得博士學位。教學之餘積極參與各項演出:定期舉行個人鋼琴獨奏會,並於2004年12月與指揮呂淑玲教授及台灣藝術大學管弦樂團演出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2,擔任鋼琴獨奏。除個人獨奏會外,並時常受邀各樣器樂室內樂演出,演出地點包括台北、桃園、台中、彰化、高雄、花蓮等地。其優異的演奏能力和熱情的工作態度,已贏得許多合作對象及音樂工作者的口碑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