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湛樂創館季音樂會(二)
愛與超越──音樂學與鋼琴的對話
2012年12月8日(星期六) 下午15:00
演出者:盧文雅/主講 林玉淳/鋼琴
進場觀眾每人350元(含咖啡),請先預約報名
報名方式:
請註明姓名、電話、報名人數,Email至 artshimmelblau@gmail.com
或至Facebook活動頁面 按參加
節目簡介
近年來,軟實力已經成為台灣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之一,政府與民間機構對文創事業的重視與推廣使文化活動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然而,多數民眾對古典音樂的欣賞與喜愛總受限於節目型態過於嚴肅或過於單調,產生不易親近的距離感,因此降低了參與的意願與接觸的機會。簡單的說,古典音樂活動需要更多的創意才不至於曲高和寡。有鑒於此,我們特別設計了【音樂學與鋼琴的對話】一系列的音樂會,從兼顧知性的涉獵與感性的分享出發,希望改變文化人口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的態度,灌溉出台灣這塊土地更肥沃的文創樂園!
打頭陣的第一場,乃延續去年一整年李斯特200年誕辰的音樂會熱潮,以李斯特為主角人物。李斯特青年時期,認識了法國詩人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 1790-1869),這位詩人在他著名的詩作《宗教詩情》(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中,闡述了人生的苦痛與愛戀,在縱情於純淨的大自然、和寄託於天堂的嚮往後,人們在宗教的超越中尋找到永恆的慰藉。這樣的思想,深深觸動李斯特,牽引出他不同於青年炫技時期的創作。從他威瑪時期開始,他的創作作品處處展現他對人間大地的觸碰,與浪漫愛戀的探索。而自幼深埋於心中的宗教情懷,更在他於羅馬成為低階神父之後,盡情的流露於他晚年作品中。
本場音樂會,即是以李斯特根據詩人拉馬丁的詩作而做的鋼琴套曲《宗教詩情曲》以及貫穿他早、中、晚年的經典代表作品《巡禮之年》為主軸,以三段歷時性面向:人生的愛戀悲苦─ 大自然的純淨─宗教與超越,來綜觀李斯特寄情於音樂作品中的浪漫情懷。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活動,有別於靜態的鋼琴獨奏,亦非僅僅是演出者導聆作品內容與表達重點的解說式音樂會,而是由不同領域的兩位莫逆之交—音樂學者盧文雅與鋼琴家林玉淳;針對李斯特多采多姿的一生與創作的關連性,依循其書寫的脈絡來探討【愛與超越】這個主題在浪漫時期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進一步陪同聽眾體會作曲家在時代變遷中藉由作品抒發的情感與內心世界的轉折,並以現場彈奏的方式與聽眾做深層的心靈交流。
李斯特極少公開演出但絕對是遺珠之憾的《宗教詩情曲》和經典名作《巡禮之年》,將在節目中經由深入淺出的樂曲講解、精心挑選的曲目演出以及現場與聽眾的即席互動,以生動、自然、溫馨又輕鬆的方式,與大家一齊探討音樂與生活、音樂與文化、音樂與歷史的關連性;在聽覺的饗宴與知性的交流之中,自然而然地汲取文化的寶藏,擁有更豐富美好的生活。
曲目
李斯特 巡禮之年 Années de pèlerinage by Franz Liszt
第一年 第二首 華倫城湖畔
Première année: Suisse No.2 Au lac de Wallenstadt
第二年 第七首 但丁讀後感 : 幻想風奏鳴曲
Deuxième année: Italie No.7 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
第三年 第四首 艾斯特莊園之泉
Troisième année No.4 Les 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
李斯特 宗教詩情曲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by Franz Liszt
第一首 祈禱 No.1 Invocation
第七首 葬禮 No.7 Funérailles
第十首 愛之歌 No.10 Cantique d’amour
演出者簡介
盧文雅
臺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自幼學習鋼琴,師事高美惠。國中選入臺北市金華女中管樂班,學習小號吹奏。高中跟隨莊思遠老師修習法國號,並加入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法國號手,跟隨樂團參與多場音樂會演出。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系就讀,跟隨莊思遠主修法國號,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曲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史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 Dr. Jürgen 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私立實踐大學音樂系、私立東海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了學校課程外,曾於臺中社會大學「365課程講座」、誠品音樂講堂、國家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
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曲家馬勒為研究主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2007年以「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為題,取得博士學位。2008年聘任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至今。
林玉淳
台北市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鋼琴演奏組博士。美國Boston University鋼琴演奏碩士。
自幼就讀光仁小學、光仁中學及師大附中音樂班,後獲甄試保送師範大學音樂系,先後師事劉家壽、張美惠、蔡采秀、董學渝與葉綠娜等教授。在學期間獲得協奏曲比賽冠軍,兩度與師範大學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並於1989年舉行首場個人鋼琴獨奏會。畢業後負笈美國,於Boston University追隨Pr. Tong-Il Han繼續深造,兩度舉行個人獨奏會,並致力於聲樂伴奏與室內樂等表演活動,由於其優異之表現深獲好評,因而膺選為美國國家榮譽協會( Pi Kappa Lambda National Music Honor Society )會員。畢業時應邀前往韓國,參加Tong-Il Han Piano Festival, 除舉行獨奏會外,亦擔任教學工作。
返國迄今,林玉淳在樂壇十分活躍,從事鋼琴教學之餘,也對推廣古典音樂貢獻心力,相繼在師大附中音樂班、台北市議會...等講授音樂欣賞課程。並經常與國內外優秀演奏家如長笛家Benoit Framanger (Fr.)、聲樂家程波、揭林春(China)、小提琴家李肇修、沈克恕、沈英良、徐錫隆豎琴家陳釗沛、大提琴家萬靜伶與低音大提琴家鄧敏慧、周春祥….等合作演出。其室內樂展演記錄涵蓋不同的組合:包括93年之現代室內樂團,94年與鋼琴家許郁萍組成雙鋼琴搭檔,2000年與小提琴家沈英良、大提琴家萬靜伶組成「台北瀚音三重奏」(Taipei Harmonia Trio),數次舉辦全省巡迴音樂會,均獲得廣大的迴響。
爾後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一屆鋼琴演奏組博士班,師事徐頌仁教授,除進修學業外亦持續深耕表演藝術活動,且不侷限西洋古典曲目的鑽研,經常受邀發表國人新作,推廣台灣作曲家作品,合作過的知名作曲家包括馬水龍、徐頌仁、謝隆廣、李子聲、蕭慶瑜、蘇凡凌以及鄭雅芬...等;另外在學術研究上亦有不俗的表現,兩度於關渡音樂學刊發表論文,2009年畢業論文獲五位審議委員一致通過,取得鋼琴演奏博士學位。並於2011年升等為副教授,除了繼續從事熱愛之鋼琴教學與演奏之外,並於研究所開設學科課程,已教授之課程計有「聲樂與器樂作品研究」、「音樂美學」及「當代藝術與人文研究」,學生皆給予熱烈的肯定。
個人之重要展演記錄如下:
1994 國家音樂廳 與台灣弦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
1996 國家演奏廳… 巡迴獨奏會
1999 國家演奏廳 個人獨奏會
2001 國家演奏廳… 巡迴獨奏會
2002 十方樂集 個人獨奏會
2002 高雄至善廳 個人獨奏會
2003 國家演奏廳… 巡迴獨奏會
2005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與縣立交響樂團合作鋼琴協奏曲
2005 國家演奏廳… 巡迴獨奏會
2007 國家演奏廳… 巡迴獨奏會
2010 國家演奏廳… 巡迴獨奏會
2011 國家演奏廳 個人獨奏會
林玉淳目前為於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副教授、並任教於師大附中、中正高中與新店高中音樂班。